人文艺术研究院Institute of Arts and Humanities
返回首页> 学术会议> 学术会议

“朱迪斯•巴特勒与中国——走向全球人文建构” 学术研讨会在上海交大举行

2018-08-18点击次数:1534

816日,由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主办的“朱迪斯•巴特勒与中国——走向全球人文建构”学术研讨会在我校举行。出席研讨会的有来自美国、希腊、韩国和国内及香港二十多所高校和科研出版机构的专家学者50余人,其中包括在上海及南京高校的外国语言文学和文学理论学科的多位学者。我校人文艺术研究院院长、人文社科资深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王宁主持了会议以并致欢迎词。当代世界著名哲学家和性别研究的代表人物、英国人文社会科学院通讯院士、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校区玛克辛·艾略特比较文学和修辞学讲席教授朱迪斯•巴特勒(Judith Butler)本人亲自赴会,并作了题为“相依性和非暴力:个人主义批判” 的主题演讲。

巴特勒围绕当今的全球化时代“个体如何建构”以及“我们何以成为我们”等全人类都普遍关心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她认为,生活在当今世界的人们彼此是一种互相依赖的关系,过分强调个人主义显然是行不通的,这也是一种公共伦理和复杂的政治关系,因此人类要彼此互相关爱,反对“暴力”,并对处于边缘群体和“脆微”(precarity)的生命给予了必要的关注。她还就她早期所赖以成名的性别理论和“酷儿”等问题以及她近期的学术转向与到会的中国学者展开了直接的讨论和对话。

王宁在主旨发言中首先指出,我们现在处于一个“后理论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传统的主张男女平等的女权主义思想受到后结构主义性别理论的挑战,尤其是巴特勒的性别操演理论的挑战。在巴特勒看来,一个人的性别并非只是自然天成的,其中有很大因素取决于后天的文化建构。巴特勒的这一理论随着的她的多部著作自上世纪末以来陆续被译成中文,对中国的女性研究和性别研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一些中国文化批评家用她的理论来解释中国当代的一些性别混杂和双性同体的现象。但他提醒人们,在将西方的理论引进中国时绝不能盲从,而要将其语境化,并基于中国的文化现象对这些理论进行质疑和重新建构。


美国城市大学哲学系教授李圭(Kyoo Lee)以“社会话语重探——如何与巴特勒思考”为主题进行了案例性话语分析,以展示巴特勒语言哲学思想的意义。南京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何成洲以“易脆性、创伤和韧劲:从巴特勒和其它理论视角反思中国的一孩政策和莫言的小说《蛙》为主题进行了主旨发言,上海交通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都岚岚作为国内巴特勒思想的主要研究者重点就巴特勒近期思想和著述中的主要理论概念及其转向也作了主旨发言。


出席研讨会并参加讨论的国内知名学者包括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乔国强和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主任朱国华、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处处长曾军、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尚必武,以及深圳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张晓虹、清华大学教授生安锋、延边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朴玉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金冰、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杨明明等。与会的专家学者还围绕“为什么在当前的中国语境下我们要讨论巴特勒的性别理论”这一主题,与巴特勒教授进行了深度对话交流。会议最后,王宁教授以“巴特勒和全球人文的建构”的发言就本次研讨会的意义进行了总结。相关会议要点及巴特勒本人的发言将在本次会议协办方《探索与争鸣》等国内重要刊物发表。

朱迪斯•巴特勒是当今世界最有影响的语言哲学家和性别理论家,现任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校区比较文学系玛克辛·艾略特讲席教授(Maxine Elliot Professor),英国人文社会科学院(British Academy)通讯院士,她早年提出的“性别操演理论”、“酷儿理论”等标志着女性主义第四波浪潮的兴起,在当今世界范围内的知识界都有着广泛的影响,是性别研究的重要代表人物,她近期的思想转向也对当前全球知识领域的话题变动有重要的意义。

人文艺术院成立十年来致力于打造我校人文社科研究的高端平台,以便起到对国内人文学科研究国际化的引领作用。本次会议是我院通过举行一系列高端学术会议来纪念建院十周年的系列活动之一,对于推动中国的人文学术研究,扩大我校人文社会科学的国际影响将起到重要的作用。这次会议的举行也标志着人文艺术研究院将继续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学术机构的全方位合作和交流。


(文研院韩瑞霞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