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研究院Institute of Arts and Humanities
返回首页> 新闻动态> 研究院要闻

刘康院长在《环球时报》发表文章“争夺话语权,要让老外听懂‘和谐’”

2012-01-17点击次数:521

近年来,中国国际话语权引热议。我这几年参加不少会议,但听到的空话、大话比较多,而且多半是想当然,从自己的立场与角度想问题,不管对方是不是喜欢听,是不是听得懂。想要国际话语权,就要去了解说话的对象。只有真正做到知己知彼,才能赢得话语权。


争夺国际话语权,我们是面对世界公众,而不是中国百姓,不能把世界看成跟中国一样的。我以为,谈论话语权,首先要有务实的态度,要重视实地调查,要重视对说话对象进行深入的了解。世界是多元的、是多样的,别人说话跟中国人很不同,思想、习惯、信仰等也很不同。我们常常喜欢说“和谐世界”,“天下大同”,“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等等。但这只是中国的看法,不能假设世界都同意。我在杜克大学教了多年的中国传媒与大众文化研究生课,课堂上我常把中国的话语表述请学生来评论、分析。美国学生对“harmony(和谐)”一词的理解,首先就认为这是个音乐名词,用在政治上却有点看不懂。因为这一词汇在英文里面多少有那么些艺术味儿,但准确内涵很不清楚。他们习惯的是法律用语“公正、平等、法治”等。

要掌握国际话语权,实证研究尤其重要,要花大力气去做国际民意、国际舆论的实证调查。现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传媒无比发达,舆论和民意越来越重要。我们不了解国际民意,就会出现面对世界,我们只会中式思维、说中式外语。语法正确,但听众不甚了了,因为你没和人家的文化背景、思维习惯、表达方式对接。


一位在中国驻了多年的美籍华裔记者最近写了篇评论“中国封闭的思维”,抱怨说虽然中国人出国的越来越多,也越来越自以为是,认为中国把美国早就琢磨透了,但实际上非常缺乏对美国的深入了解。这里面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美国人如何看待中国、了解中国。这位资深记者认为,中国人受到“阴谋论”影响太深,倾向于认为美国人都被妖魔化中国的美国媒体洗脑了。


但是我在上海交大主持的在美中国形象实证调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一方面,有55%的美国民众认为“中国有满足其公众需求的政治制度”;另一方面,他们却对中国的政治价值取向表现出异议,如80.2%的人认为“中国限制其公民政治权利”。为什么美国人对中国政府的看法会自相矛盾呢?分析结果发现,美国民众高度认同政治的多党制和代议制民主、经济的自由市场竞争、社会的法治等价值观。美国人看中国政府也会从他们的价值观出发。


那么中美价值观的冲突能否弥合?如果价值观不同,中外有沟通的可能吗?有,但沟通的前提是,我们不仅要弄懂对方的价值观,也要积极去用对方能听懂的话语来诠释我们自己的价值观。而中国的价值观能否“普世化”的问题,也是中国获得国际话语权不能回避的关键。中西文明应通过对话和交流,一起建构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为此,一定要坚持务实的原则,实践的原则,实实在在地做事、说话,积极踊跃地参与人类共同价值的建构,这就是话语权的根本。▲(作者是上海交大人文艺术研究院院长、美国杜克大学教授) 

http://opinion.huanqiu.com/roll/2012-01/23636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