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研究院Institute of Arts and Humanities
返回首页> 新闻动态> 研究院要闻

刘康:莫言获奖,因为他不太“中国”

2012-10-13点击次数:1058

10月11日,中国作家莫言获得了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成为获此奖项的首位中国籍作家。我认为是实至名归的,是个好事,值得中国人好好庆贺一番。不过,要追问中国作家为何到今天终于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我认为背后有着深层的原因,也能带给我们一些启示。

首先,莫言获奖须置于世界地缘政治向非西方国家平衡、世界多极化的这么一个背景之下来看。最近三十多年以来,尤其是冷战结束以后,诺贝尔文学奖项的颁发出现了一个趋势,即由原来主要颁给欧美作家,开始逐渐颁给欧美以外的人,比如非洲人、拉丁美洲和亚洲人。这反映出,当前的世界,地缘政治变得越来越复杂,失去了核心,力量在向非西方国家平衡,在趋于多极化。诺贝尔文学奖,也摆脱不了这一地缘政治色彩。

其次,我们也必须看到莫言作品的特点。诺贝尔文学奖作为一个世界级的文学奖,它的标准就是作品应关心人类命运,而莫言的作品,则恰恰很好地体现出了对文学本身及人类共同命运的 关怀。莫言的写作手法、思考角度其实是比较西化的,他受拉丁美洲的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影响很大,受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影响尤甚。他的作品写的是中国人和中国故事,所透出来的却是对人类的关怀。

但是,尽管此次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莫言,也并不能说西方真正认识了中国的文学。瑞典的评委看中国的现当代文学,视角仍没有太大变化,他们并没有认识到中国文学的复杂性。比如贾平凹、陈忠实这些作家,不太可能获奖,因为他们“太中国”。中国的文明有其特殊的东西,中国太复杂,这是西方人难以理解的。虽然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世界各地的很多作家,然而,除了此前的中国,也没有颁给伊斯兰世界的作家,因为西方价值观和穆斯林价值观的矛盾是难以调和的。南美洲、非洲的作家之所以能获奖,很大原因是他们曾长期受西方的殖民,接受融汇了西方的文化。而中国和阿拉伯世界则都有着自己顽强的文明特征。由此来看,地缘政治与作品的普世价值两个因素,后者显然更深刻一些。

莫言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第一位中国作家,此后中国作家获奖的可能性会不会更大一些?我认为答案是肯定的。至于今后谁能获奖,我首先觉得余华的可能性很大,不管是国际影响力还 是对文学的理解,余华都不比莫言逊色。

最后,我想谈一下由此生发的感想:莫言此次获奖,其实还给我们带来一个思考。中国正处于新的转型期,现在已经全球崛起,我个人主张,中国应更加开放,并积极参与建构人类的共同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说,莫言获奖也是很好的。(采访、整理 王京涛)

作者:刘康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院长、美国杜克大学教授

http://opinion.huanqiu.com/culture/2012-10/31807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