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研究院Institute of Arts and Humanities
返回首页> 新闻动态> 研究院要闻

美国布鲁金斯学会举办美国与亚洲中国形象调查学术论坛

2013-04-04点击次数:725

2013年3月29日, 紧接28日威尔逊中心的中国形象拉丁美洲调查研讨会之后,位于美国首都华盛顿马萨诸塞大街的美国著名智库布鲁金斯学会举办了“中国崛起:东亚与美国观点的评估”学术论坛。上海交大人文艺术研究院院长、杜克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主任刘康教授做“中国形象美国民意调查”首场主题演讲。论坛由布鲁金斯学会约翰·桑顿中国中心和东北亚政策研究中心、上海交大人文艺术研究院、台湾中央研究院与台湾大学东亚研究所联合主办。这次论坛在复活节前的“好周五”(Good Friday)传统假日举办,依然吸引了两百多名参会者。布鲁金斯学会被称为美国“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库”,自称遵循“独立、非党派、尊重事实”的研究精神,旨在充当学术界与公众政策之间的桥梁,向决策者提供最新信息,向公众提供有深度的分析和观点。本次会议聚焦由上海交大人文艺术研究院、美国杜克大学2010年与2012年两度开展的美国的中国形象民意调查和上海交大与亚洲风向标于2011-12 年联合实施的12个亚洲国家与地区的中国国家形象民意调查,邀请了美国权威学者对数据做分析解读。

会议由论坛由约翰·桑顿中国中心主任波拉克(Jonathan Pollack)主持刘康教授分析、评估了2010年由交大主办的首次美国的中国形象民意调查与2012年底美国大选年中美关系民意调查。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亚洲风向标主任朱云汉教授做“中国形象亚洲调查”演讲,由美国资深外交官、乔治华盛顿大学国际关系教授罗伯特∙苏特尔(Robert Sutter)、美国东西方中心华盛顿区主任萨图∙利马耶(Satu Limaye)点评。第二场由上海交大人文艺术研究院特别研究员黄旻华教授就“中国的亚洲形象与软实力”、新加坡管理大学布里杰∙韦尔士教授就“亚洲民意与中国模式”的题目做演讲,由前美中全国委员会主席、霍普金斯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大卫∙兰普顿(David Lampton)教授、哥伦比亚大学汉学家黎安友(Andrew Nathan)教授点评。第三场由波拉克、黎安友和前美国在台协会主席、布鲁金斯学会东北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卜睿哲(Richard Bush)就本次民调对于美国与东亚的政策导向展开圆桌讨论。各位专家各抒己见,围绕着民意在公共政策、外交领域的作用、中美软实力博弈、价值观差异、现实主义实力外交与公共外交等问题,与各位演讲者及与会者展开激辩。原定中午结束的论坛一直延续到下午1点半,许多参会者会后围着演讲者热烈讨论。

刘康教授与朱云汉教授的演讲强调,有关中国形象的民意已有美国著名调查机构皮尤研究中心、英国BBC公司、美国芝加哥全球事务委员会以及美国百人会等的调查,但上海交大主持的调查是中国首家学术机构开展的全球中国民意调查,具有特殊意义。刘康指出,交大设计、与杜克大学合作并由印第安纳大学民意调查中心实施的2010年美国民意的中国形象调查,特点强调文化、价值观、情感和主观态度等以及舆论信息源、媒体等文化大环境这些涉及软实力领域的因素,力图从深层次了解美国民意对中国的看法、态度与感受。依据调查写成的政策报告受到中国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温家宝总理和刘云山部长做了批示。2010年的调查表明,美国民意对中国的了解相当全面和深入,但在价值观、文化观等问题上,反应出与中国的很大差异。2012年美国大选前后做的最新的第二次民调表明,美国大选年对于美国人的中国印象有相当明显的影响。美国媒体和美国政客在选举舆论战中大打中国牌,聚焦中国,凸显中美复杂关系中的冲突、对立面,使得美国民意对中国的正面评价有明显下降。朱云汉教授、黄旻华教授等就亚洲12国与地区的中国形象调查所呈现的复杂数据做了多方位的解读,指出亚洲民意普遍认为中国在亚洲影响第一,但正面和负面评价则非常复杂。总体上,距离中国较远的东南亚国家对中国评价正面远高于负面,但跟中国关系密切的周边国家和地区如日本、蒙古、越南、中国台湾地区,则负面评价高于正面。日本民意从各方面都表现出对中国的强烈敌意。这点跟中国民意的反日情绪十分相近,说明中日关系中的民意是影响中日关系的重要因素。亚洲风向标对亚洲12国与地区(包括中国)的调查数据全面庞大,涵盖了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领域的方方面面。综合这些数据,亚洲国家和地区的中国形象呈现出极为错综复杂的局面,值得从不同角度由各个领域的专家进行多方位解读。

做点评和圆桌讨论的美国专家高度肯定上海交大中国形象调查的意义。东西方中心主任萨图认为,现有大量的研究都来自媒体和精英的意见。就他对东南亚国家的中国观的了解,民意调查呈现的立场跟精英立场有非常鲜明的差异,值得深入研究。只有把握复杂的民意,才有可能更全面地了解中国在亚洲的处境和战略方向。苏特尔认为交大民意调查数据对于美国的外交政策有深远的影响。美国民众对中国的看法是混合复杂的,他们从与中国不同的价值立场出发,会长期对中国持怀疑态度,但不愿与中国为敌,所以美国民众会支持务实、实用主义的对华政策。他认为亚洲民众对中国的期望似乎是中国应该“善待各国”,但中国在亚洲的利益必然会与各国产生摩擦矛盾,因此要做到“善待各国”,需要中国政府高度智慧和长远的眼光。黎安友认为民调数据反映了美国与亚洲民众的现实主义立场,从利益出发看待中国,但中国内部的改善如人权等才是中国改善其外部形象的基础。不过他认为“善待各国”的态度也许不一定为中国挣得更多利益,在美国力量大大消弱,日本政局不稳,亚洲局势不定的情形下,中国说不定会更加强硬。兰普顿指出,中国在1977年至2008年三十年间在亚洲国家中保持了较好的形象,但从2008年之后,与周边国家关系却发生很大变化,矛盾增大,是什么原因?显然近年来中国软实力在亚洲地区并不成功。波拉克也认为中国的软实力战略缺少美国软实力的“有机成分”,花钱很多但内涵不足。作为一个幅员巨大的大国,中国很可能落入自我陶醉的窠臼,倾向于对别国采取对本国一样的方式,施加各方面的影响。卜睿哲则强调,如果作为美国政策制定者,他会对这样的民调数据感到兴奋,真实的民意对于决策至关重要,希望这些调查可以持续开展下去,决策者对民意数据“非常饥渴”。亚洲调查表明美国的亚洲再平衡战略非常及时,美国需要加强在亚洲的影响力。同时他强调奥巴马总统的立场是中美贸易并未使两国同样获利,在最近一期总统选战中,奥巴马一再指责中国“不按规矩出牌”。卜睿哲赞赏亚洲调查是“两岸学术界成功的合作”。美国学者的各种观点引发了听众席热烈的争论和辩驳。

会议总结时波拉克指出,上海交大等联合主持的全球中国形象民意调查具有深度和广度,无论对中国还是美国和亚洲各国来说,都有重要的政策含义,希望能不断深入持续开展。与会者以热烈的掌声对他的观点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