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研究院Institute of Arts and Humanities
返回首页> 新闻动态> 研究院要闻

2014舆情蓝皮书《中国社会舆情与危机管理报告(2014)》发布(图)

2014-08-27点击次数:703

2014年8月20日,由上海交通大学舆情研究实验室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主办的“2014年《舆情蓝皮书》发布会”在沪举行,会上正式发布了上海交通大学舆情研究实验室、危机管理研究中心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2014舆情蓝皮书《中国社会舆情与危机管理报告(2014)》。

《中国社会舆情与危机管理报告(2014)》引入大数据与社会调查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创造性地建构“综合舆情研究框架”。2014舆情蓝皮书以中国网络舆情事件报告和公共卫生、教育、反腐倡廉、涉警涉法和企业财经五大分类报告的形式集中呈现,并分析舆情事件对公共政策的影响,描述网络舆情事件榜单,绘制2003-2013年舆情压力地图,预测了未来社会走势。本书还对全国36个城市的3000多位居民进行了数据采集和调查。报告内容涵盖十六类社会热点领域和问题,重点考察居民对社会舆情的关注度、现状满意度、未来预期、政治经济预期和消费心理评价等。全书呈现出如下特点:

研究方法更为系统,呈现鲜活生动的个人形象。舆情研究的发展离不开技术手段和研究方法的创新,在综合舆情研究框架下,大数据挖掘、模拟仿真、内容分析法、社会调查、信息监测、数据库、语义识别和情感倾向性分析、个案研究等多种跨学科的方法被尝试,定性质化研究和实证量化研究被采纳。其中,情感倾向性分析,通过对微博等社交网络的情绪挖掘,不仅能够发现并还原公共事件的热点,更能发掘事件信息和公众情绪的关系。通过社会调查和大数据挖掘的结合,一方面可以全面直观地描摹出精确的数据变化规律,关键节点得以呈现,意见领袖和精英人群观点得到突出;另一方面,可以透过数字曲线规律看到一个个鲜活的个人形象,而不再是一串抽象的数字符号。

研究样本进一步扩大。2014舆情蓝皮书样本数量进一步扩大,上海交大舆情研究实验室建构的“中国公共事件数据库”,已经收录从1994年迄今35000余起重大公共事件的文本数据,工作人员进行了精心的编码处理和系统研究。

研究对象更为全面。一是研究对象更为全面。在“综合舆情研究框架”指导下,结合社会调查和数据挖掘等多种方法,不仅能够收集普遍人群的态度和行为,也能够观察特定人群或个体的想法,从而实现“既能见到树木,也能见到森林”的宗旨,让各种声音都能够进入我们的研究视野。二是聚焦公众评价,全景了解社情民意研究中国居民对政府多项公共政策的基本评价、关注度和满意度情况,有助于全面了解社情民意,为政府决策和社会治理提供参考。三是通过海量数据的挖掘,深入剖析网民的社会心态和社会认知如何影响网络行为,舆论背后规律得以呈现。

发布会上,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副院长、2014舆情蓝皮书主编谢耘耕教授介绍了本书的部分重大发现,如:2013年影响较大的网络舆情事件数量较2012年有所下降,舆情热度同样低于2012年,互联网舆情经过不断升温,终于在2013年第一次出现了拐点。此外,对较受关注的社会热点舆情的调查结果显示,受访者对安全类问题如社会治安、环境污染、领土安全问题的关注度较高。2013年网络热词中,与国家领导人相关的热词增多,与社会民生有关的词汇仍具有较高热度,由事件浓缩而成的成语及造句体增多。

谢耘耕教授认为,中国人口众多、问题复杂,为了维护社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舆情研究已然成为政府部门决策的参考依据。而随着社会转型和媒介环境的改变,舆情研究也需不断调整视角和完善框架。上海交大舆情研究实验室尝试构建“综合舆情研究框架”和引入大数据与社会调查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是一次大胆的探索和创新。当然,作为一种尝试,目前的综合舆情研究框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还需要不断的完善,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