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研究院Institute of Arts and Humanities
返回首页> 新闻动态> 研究院要闻

刘康教授在澎湃新闻发表文章:美国大选中的媒体、民意与意识形态

2016-11-15点击次数:715

http://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560868

2016年美国大选是全球的媒体大戏。

除了两位候选人都在媒体上把各自的表演才能发挥到极致,媒体本身也成了这次大选的焦点,看戏的成了演戏的。传统媒体的输赢预测、对两位候选人冰火两重天的态度,选举尘埃还未落定时就成了重大话题,受到铺天盖地的攻击指责。媒体依据的民意测验、民意调查,本来是美国政治生活中相对可靠可信的第三方数据,这次也因为预估与选举结果的严重误差而深受诟病。
美国总统大选本来就是一个高度戏剧化的媒体大事件。电视、互联网的出现,尤其是社交媒体的出现,让美国政治的媒体化、戏剧化趋势加剧。煽情、娱乐至上的大众媒体原则,跟美国的政治、性、体育、商业等几大领域难以分割的交互关联,往往把政治背后的复杂关系简单化了。这次选举把拥有主流话语权的媒体精英、政治精英和学术精英推到了风口浪尖,令他们成为台上台下混战的主角,导致对选战背后美国政治与社会的多重矛盾、多种对立的复杂问题的冷静、理性分析基本付诸阙如。

以下的个人观察,提出跟媒体、民意有关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问题。因时间距离太近,此外即使尽量努力去区分观察者与参与者的角色,实际上也就是盲人摸象而已。因为看了媒体泡沫中的太多真理在握、其实自说自话的言论,不得不先告诫一下自己。

先说民意和数据。

民意一直在美国和选举制国家的政治中举足轻重,民意测试和调查五花八门,历史悠久。这次大选受到最多指责的是民调几乎全部预计希拉里赢,特朗普输,与结果反差太大。杜克大学研究选举民调的专家这几天就此做了初步分析,认为首先民调数据并未完全错误。大部分民调认为,希拉里会赢得全国范围的大众选票,这符合事实。错在对以州为基础的选举团票数的判断。各种民调其实都忽略了针对各州的选举团票预测,最后在选举团票数多的关键性“摇摆州”如俄亥俄、佛罗里达、宾夕法尼亚等,特朗普都以微弱大众多数选票取胜,而把这些州的选举团票悉数纳入囊中。

从专业层面来讲,美国的民调方法面临许多危机,在州一级的民意测试方面,是个大漏洞。对民调的解读也是大问题。各大媒体如CNN、《纽约时报》等都有自己的网络民调,调查方式十分随意,各取所需,媒体基本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对数据做发挥。大型学术民意调查虽然在方法上很严谨,但耗费巨资,而且发布时间跟媒体的即时性需求不匹配。美国全国选举研究中心(NEP)的大选民调平均耗费两千万美元,数据发布时间严格规定在大选后的6个月之后,所以任何媒体都不会采纳。

媒体泡沫(media bubble)或媒体过滤泡沫(media filter bubble, 指社交媒体上的信息选择性过滤,只看自己愿意看的)这几天成为热门话题。《纽约客》(美国老牌精英文化杂志)主编说:“我们太看重特朗普讲话的字面意义(反移民、攻击少数族群和女性、反全球化)而不严肃对待他的实际政纲。我们太看重希拉里讲话的实际政纲,而不严肃对待她讲话的字面意义会产生的令人不快的负面影响(强调政治正确和主流立场)。”

较为严肃的反思开始出现。哈佛大学尼曼媒体实验室专家认为,社交媒体Facebook的引导作用巨大,各种谣言和人身攻击、谩骂充斥,由选择性过滤机制放大(一传十、十传百效应)。《财富》杂志专栏作者则指责美国东部新英格兰精英主持的媒体如CNN和《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完全站在美国东北部大都会精英和西海岸科技精英的立场上,彻底与广大的中西部和南部村镇的草根蓝领居民脱节,无视“沉默的多数”的存在。

那些近年从美国传统工业区(中西部锈蚀带区域)被迫向小村镇迁移的草根白人,教育程度低,年龄偏大,对社交媒体和传统媒体都不关心。以往这一群体的政治参与感就不强,民调拒答,很少投票。但今年这批被主流媒体遗忘的群体都成了特朗普的拥趸。其实他们始终是地方政治的活跃者。美国从最底层的镇、市、郡,再到州一级的议员和行政官员的选举,一直如火如荼,热闹非凡,主要是草根参与,不过一直被大都市的全国性主流媒体忽略。美国政治文化的核心理念是“一切政治都是地方性政治”,可惜被眼睛永远盯着全国和全球的主流精英媒体有意忘却多年。

复杂多重的技术问题、地方政治(州与联邦、村镇对都市、中西部南部对东北和西海岸)等等, 对理解美国大选都极为重要,但这次大选中意识形态问题更加值得关注。

美国文化的特点是务实、重商业精神、强调个人自由、反对强大权力尤其是政治公权力,这些也是美国的基本价值观。现代的意识形态思潮,尤其是二十世纪以来跟各种强权密切相连的意识形态,在美国一直没有什么市场。二十世纪的美国联邦政府承担了“世界警察”的职责,冷战时期在世界上扮演了多年意识形态领袖的角色,但除了麦卡锡主义十分短暂的时间,在美国国内,意识形态一直跟强势政府、强大公权力一样,是负面角色。冷战结束,二十世纪后期的美国日趋多元,社会变化深刻。贫富鸿沟、知识鸿沟、精英与草根鸿沟、族群鸿沟,在互联网时代受到更多传播、放大和关注。个人自由、市场竞争、宪法至上、新教伦理、权力平衡等美国政治文化的基石,随着社会分化和多元化的趋势,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

保守主义与自由主义多年来是美国政治文化的主流,里根时代保守主义占上风,主要是经济自由化政策和冷战反共理想主义大大加强了美国的内外实力。克林顿时代重视综合保守主义、自由主义的“中间道路”。新世纪以来,美国在世界的地位发生重大变化,国内社会分化趋势也日趋严重。意识形态开始在美国冒头。

意识形态的特征是自称代表特定集团和阶层的利益。小布什时代出现了一批新保守主义鼓吹者,经济上高举新自由主义大旗,无非是把“大市场小政府”的美国传统价值观向右翼倾斜,即使事实上小布什时代的联邦政府权力不但没有削弱,而且不断扩大。与此相对,1960年代成长起来的激进大学生一代,现在都成了美国的知识界精英、媒体精英。从上世纪里根时代开始,这些自由主义阵营偏左翼的精英就不断推动左翼意识形态,越来越激进。如今的政治正确、“认同政治”(多元性取向权力、女权、族裔、种族和各种少数群体权力等)在美国都市和受过大学教育精英、准精英(在校大学生)以及非裔、部分拉丁裔精英中深入人心,成为不折不扣的集团与阶层利益的意识形态。
奥巴马两度当选,他的选票深刻反映了美国社会阶层化、意识形态化的新趋向。不过奥巴马的联邦政府基本保持了美国政治的中间道路和务实、平衡原则,对美国经济的逐步复苏做了许多建设性工作。

可是在意识形态方面,美国社会分裂状态日趋严重。今年的选举,原来戏剧化程度并不那么高。共和党的多数候选人缺少个人魅力,暮气较重,最后让华盛顿政治圈外的奇葩特朗普脱颖而出。特朗普的上位更得益于民主党内战。为美国草根百姓受损利益大声鼓与呼的是民主党偏左的候选人桑德斯,但桑德斯被建制派大佬希拉里干掉了。仔细观察,可以发现特朗普基本上是把桑德斯的理念和政纲偷梁换柱,成为他草根造反派旗手的竞选口号。

美国社会的意识形态混乱,许多选民无所适从,把票投给“劫持”了激进民主党理念的共和党黑马特朗普。与此同时,诸多黑人、拉丁裔选民不投希拉里(相比奥巴马,希拉里的少数族裔选票比奥巴马少了近20%), 年轻大学生不投希拉里(杜克大学今年投票率只有45%,而大学从来就是民主党票仓)。

特朗普最终当选为美国新一届总统
总之,在一片意识形态的混战中,有一点是很明确的:今年大选是对政治正确和认同政治等激进左翼意识形态的强烈反弹。
大选尘埃落定后,美国必定会进入一个反省、调整期。美国社会的阶层分化与意识形态分化会不断加剧,还是逐渐缓和?其实,无论特朗普还是希拉里入主白宫,他们的实质性政纲都没有根本差别。作为美国联邦政府行政部门的首席执行官,在美国政治制衡的结构中,总统权力是有限的,特别是在美国国内事务上。尤其是特朗普,必须认真应对把他推上总统宝座的中西部南部各州、各地方利益和草根利益的诉求,同时也无法忽视那些把票投给了希拉里的大众选民的诉求。

至于意识形态的撕裂和分化问题,作为在政治舞台上的匆匆过客,特朗普总统的作用也有限,杀伤力无法与演脱口秀和竞选时的特朗普相比。但就目前看来,美国国内的意识形态战争会继续,甚至更加激烈。

虽然美国大选对世界格局的影响在中文语境中是最热门的话题,但美国的媒体、民意、意识形态这些话题,与中国也不是那么遥不可及。

责任编辑:田春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