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研究院Institute of Arts and Humanities
返回首页> 新闻动态> 研究院要闻

刘康:城市国际化切莫成面子工程

2012-08-25点击次数:826

最近南京市委提出打造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中国城市也都纷纷推出国际化的举措。什么是城市的国际化?中国城市要什么样的国际化?像北京、上海要成为国际大都市,但南京等省会或二三线城市也要国际化吗?上海交大最近在上海、成都、南京做了一系列调研活动,在南京开展了以外籍人士为对象的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了解到外国人如何看中国城市国际化。

一些外企高管讲到,中国城市国际化有两种趋势,一是面子工程,二是中外有别,社区隔离,而不是不同国家和种族间在各种领域的广泛交流与融合。中国城市与企业常常喜欢找些金发碧眼的洋人装点门面,营造“国际化”的气氛,骨子里却没有“国际化”的意识。城市搞许多活动,就是循着这种思路,找些老外来出场,与真正的国际化无关。面子工程还体现在城市一窝蜂的“外宣攻势”,财大气粗,花大钱聘用商业广告公司在国外做广告。这还不如做好国际媒体的工作,让他们来向世界传播中国。

现在选择在中国城市生活居住的外国人增长很快。这一是因为中国经济的全球领先地位,同时也反映了全球大趋势,人口的全球化迁徙、多元文化的融合,已经成为全球发展的主旋律。从在华居住外国人的角度,“国际化”意味着怎样使城市更加易于外国人工作、居住和生活,为其提供友善便利的工作和生活环境。目前来说,许多城市的“国际化”只是单纯建造外籍居民专享的学校、超市、社区等,却不在如何与本地居民融合相处的问题上多下工夫。

其实城市国际化的关键是中国人的观念国际化。“国际化”不是单纯增加外国居民人数,而关键在于如何转变人们的思考方式,扩大他们的视野,改进他们的理念。国际化不是关于在华不到0.1%的外国人,而是关于那99.9%的中国人。要改变根深蒂固的中国人和外国人区别对待的思路,核心不是吸引多少外国人,而是拥有多少有国际视野和国际运作经验的中国人才。中国需要更多的互动,避免隔离,要将外籍人士群体融入中国城市,而不是给老外建立一个迪斯尼乐园。新加坡的经验是,李光耀打破了区域分隔,每一个区域都住进一定比例的华人、印度人和马来人,成效显著。

中国城市国际化还在起步阶段,但需要审时度势,把握当今世界多元文化与多样化的主流,使中国城市更加开放和与世界真正融合。▲(作者是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院长)


http://news.sina.com.cn/pl/2012-08-24/07152502736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