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研究院Institute of Arts and Humanities
返回首页> 新闻动态> 研究院要闻

台湾清华大学陈珏教授做客交大文研院

2014-06-01点击次数:771

5月30日下午,台湾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暨历史研究所陈珏教授做客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为交大学子带来了题为“海外汉学与西方人眼中的上海——以物质文化研究为例”的学术讲座。讲座由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致远讲席教授王宁主持。

陈珏教授为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剑桥中华文史丛刊中文精华版执行主编,国际“汉学与物质文化”研究联盟总干事。近年,陈教授连续主持十多项大型汉学与物质文化研究领域的大型计划,在海内外学界产生多方面回音。

讲座伊始,陈教授指出:“海外汉学与西方人眼中的上海是有着密切的关系的。而这两个部分聚焦在一个点上,这个点就是物质文化遗产”。接下来陈教授就这三个方面进行了形象生动的阐释。

“汉学就是外国人研究中国的学问。”陈教授用一句话概括了什么是汉学,并从汉学的历史渊源,以及汉学的三次典范转移入手,向我们梳理了海外汉学的发展历史。陈教授重点介绍了西方汉学的三次“典范大转移”: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末,西方汉学分别完成了从“传教士汉学”到“学院派汉学”的典范转移,以及从欧洲为中心的“东方学”向美国为中心的“区域研究”的转移。在谈到正在发生的第三次典范转移时,陈教授列举了费正清、狄百瑞、柳无忌、薛爱华等汉学典范转移的代表人物,介绍他们在汉学典范转移过程中的突出贡献。以他们的事迹,形象,鲜活地再现历史,让大家听得如痴如醉。

接下来,陈教授从与上海有关的历史人物入手,以物质文化遗产为载体,向我们讲述了西方人眼中的上海。陈教授重点介绍了20世纪国际汉学研究领域中赫赫有名的人物——高罗佩。陈教授以开阔的视野,精深的学养,介绍了高罗佩先生的生平经历和代表性著作,详细讲述了《秘戏图考》、《中国古代房内考》、《大唐狄公案》等著作的写作历程和编辑出版的逸闻轶事。陈教授指出:“正因为高罗佩将自己的生命融入中国,其作品才更加促进了西方世界对中国文化的了解。”

随后,陈教授向我们介绍了上海租界内,“洋人”的娱乐活动。让大家看到了中西娱乐方式的差异与融合。正如陈教授所说:“汉学不是一门死板的学问,它是一个参与到我们生活中的学问,而洋人眼中的上海也不仅仅是一个历史记录,而是他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或者已经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不知不觉中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比如说,跑马,跑狗,回力球的进入,这些都真实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包括改变卫生习惯,居住习惯等各个方面。”

最后的提问环节,陈教授与交大学子积极互动。在谈到汉学研究与后殖民主义这一问题时,陈教授指出:“我们已经到了后殖民时代,在全球化的过程中,我们华人是一个被改变的人种,在后殖民时代,我们回头去看,我们已经能够心平静气地对待那段血与火的历史,不需要带有太强的感情色彩,这是我们现在的研究需要采取的立场。”

在上海逗留期间,陈珏还和王宁教授探讨了两校人文学科方面的合作计划。(张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