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研究院Institute of Arts and Humanities
返回首页> 新闻动态> 研究院要闻

文研院比较文学团队集体亮相国际权威刊物

2015-05-07点击次数:526

最近一期的国际比较文学界的权威核心刊物《比较文学研究》(Comparative Literature Studies, Volume 52, Number 1, 2015)以整个一期的篇幅发表了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致远讲席教授、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王宁主编的主题专辑“全球毛主义:全球化语境中的文化革命”(Global Maoism: Cultural Revolution in the Global Context) ,在国际比较文学和文化学界以及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界产生了较大的反响。文研院比较文学研究团队另三位学者也在其中发表了论文。

王宁在“导论”中指出,中国的文化大革命已经过去了近五十年,虽然人们对其始终褒贬不一,尤其是对这场运动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难持批判的态度,但这场运动在全世界范围内,尤其是在左翼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内所产生的广泛影响却是空前的,它对法国的左翼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在美国大学校园里的形成均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文革期间中国文学虽然受到左倾思潮的波及近乎毁灭,但仍依然存在。这些均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学术研究遗产。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毛泽东思想(国外俗称毛主义)的文艺思想,连同他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并使之中国化的实践,在全世界的传播对我们当前努力推进中国文化和人文社会科学走向世界颇有参考借鉴价值。刘康在论文中着重从毛泽东思想对世界马克思主义的贡献作了描述,他指出,“毛的遗产有着持久的全球性影响,它不仅体现于为中国革命奠定了政治基础,而且也提供了一种具有全球意义的理论。”毛泽东思想的性质具体体现在,“它超越了中国本土,成为一种在国际范围内广泛传播的意识形态体系。作为20世纪60年代的一种全球性的革命理论,毛主义获得了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哲学和知识形态的独特地位,而这一点恰恰是任何其他中国的思想都未曾获得的。”叶洛夫的文章着重考察了作为英国殖民地的香港媒体对中国的文化大革命的态度上的变化,左翼知识分子对之大加欢迎,并将其付诸实施,但由于香港当时所处的独特地位,香港的左翼媒体并未在舆论中占据主导性地位。都岚岚(外国语学院)的文章从性别研究的视角比较了分别产生于文革时期和之后的两部作品对性意识的不同态度:在京剧样板戏《杜鹃山》中则尽量将主人公打扮成一个没有私欲的彻底的革命者,而在出版于90年代海外的文学作品《红杜鹃》中,这种性意识在文革期间所受到的压抑则受到鞭笞。这也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中国改革开放后性别意识的觉醒和话语表述上的变化。

据悉,《比较文学研究》创刊于1974年,是美国比较文学学会的会刊,同时也是当时世界比较文学界的极少数几家权威刊物之一,在国际比较文学界有着很大的影响。在今年3月下旬西雅图举行的美国比较文学学会2015年年会上,这一期主题专辑备受欢迎,编辑部带去的250本两天内便销售一空。这充分说明了上海交通大学比较文学研究的团队在中国比较文学的国际化进程中所处的领军地位。另据,王宁教授在过去的二十年里为十多家国际权威刊物编辑了近二十个主题专辑,广泛涉猎全球化问题、世界文学、生态批评和环境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后现代主义研究、后殖民主义研究、翻译研究等学科领域,发表了50多位中国学者的论文,为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的国际化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文研院供稿)